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年龍上師父母講授《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全文刊載

刊載說明:《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系吉祥年龍隨學弟子于2007年根據年龍上師父母仁波切2000年9月講法錄音整理而成。文本、圖片等均索自整理者。
祈願年龍上師父母仁波切身壽穩健、教法興盛增廣!
猛猛09/4/15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薩迦•無著大師 造頌
年龍上師父母仁波切 講授
毗盧阿貝迦那伽羅 口譯

目 錄
佛子行三十七頌…………………………………………1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1
第一部分:首義
釋題……………………………………………………………………1
第二部分:論義正文
第一科目
敬贊………………………………………………………………2
立誓造論…………………………………………………………3
第二科目:論的自性
前行
一、暇滿人身難得………………………………………………4
二、遠離三毒惡緣之境——家鄉………………………………7
三、依止靜處……………………………………………………8
四、修行無常捨棄今生…………………………………………10
五、遠離惡知識…………………………………………………13
六、依止善知識…………………………………………………24
七、皈依三寶……………………………………………………32
三士道
一、下士道的修法………………………………………………53
二、中士道的修法………………………………………………60
三、上士道的修法
(一)發無上菩提心的理由………………………………………65
(二)菩提心分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1、自他相換……………………………………………………76
2、違緣轉為道用
(1)將不喜歡的四法轉為道用
將財產被奪轉為道用…………………………………………80
沒有過失卻受傷害—將痛苦轉為道用………………………84
將不悅耳的音聲轉為道用……………………………………87
將被人講說過失轉為道用……………………………………90
(2)將二種難忍轉為道用
施恩反遭仇報轉為道用………………………………………96
位卑者的欺淩轉為道用……………………………………98
(3)將衰敗,繁榮轉為道用
將衰敗轉為道用……………………………………………101
將繁榮轉為道用……………………………………………104
(4)將貪、嗔之心轉為道用
嗔恨心轉為道用……………………………………………107
貪愛心轉為道用……………………………………………110
勝義菩提心
1、入根本定修離戲無執……………………………………112
2、後得位如何修行
貪境無實…………………………………………………113
不順緣如幻………………………………………………114
(三)菩提心的學處
1、六度
佈施波羅蜜多……………………………………………115
持戒波羅蜜多……………………………………………118
忍辱波羅蜜多……………………………………………121
精進波羅蜜多……………………………………………123
禪定波羅蜜多……………………………………………127
般若波羅蜜多……………………………………………130
2、經中所出四種教言
觀察自己的過失斷除別人不生信………………………135
不說大乘道者的過失……………………………………142
對親友和施主斷除貪嗔…………………………………152
說柔軟語…………………………………………………163
3、斷除煩惱………………………………………………168
4、綜上所說義,具足正知正念,饒益有情……………170
5、修學善根回向……………………………………………172
第三部分:尾義
具足四種圓滿的結尾……………………………………………175
著者做圓滿的回向………………………………………………176
附錄:年龍上師父母仁波切簡介………………………180

佛子行三十七頌
薩迦•無著大師 造頌
那謨洛格瀟 雅!(頂禮觀世音菩薩!)
­誰能洞見諸法無來去  又能惟於利生作勤勇
殊勝師及怙主觀音前  恒以三門恭敬作頂禮
­利樂生處圓滿大覺等  悉因修行正法乃出生
彼亦仰仗通達已應行  今當明示一切佛子行
獲此難得暇滿大舟時  為度自他出離輪回海
故而當於晝夜不散漫  聞思修行是為佛子行
于親友方貪心如水湧  對敵怨方嗔恨似火熾
忘失取捨愚癡昏暗眾  遠離家鄉是為佛子行
遠離惡境逐漸煩惱輕  了無懶散善行自然增
心地明清於法生定信  依止靜處是為佛子行
常時相伴親友各自分  辛勤所置財物遺空痕
身房終被心識客所棄  舍今生念是為佛子行
與誰相伴能令三毒增  聞思修之功德退失盡
于令了無慈悲惡友眾  悉皆遠離是為佛子行
依止誰人罪咎能永盡  猶如上弦之月功德增
將此正士知識比自身  猶加愛重是為佛子行
自亦困於輪回牢獄中  世間神祗其能救誰人
故於無欺皈怙三寶尊  至心皈命是為佛子行
極其難忍惡趣諸苦痛  是為惡業果報佛親雲
故於惡業縱然舍生命  永不積造是為佛子行
三有安樂草尖露水同  本即須臾壞滅之有法
為證永不變遷解脫果  致心勤勉是為佛子行
無始時來於我大慈憫  諸母痛苦自樂有何用
故為救度無量有情眾  發菩提心是為佛子行
無邊痛苦希求己樂生  圓滿大覺成由利他心
故將已樂與他諸苦痛  真實相換是為佛子行
若有誰人以大貪求心  盡奪我財或令他奪等
當以身及受用三世善  回向其人是為佛子行
已雖未作絲毫過失等  他人卻欲令我身首分
藉大悲力將彼一切罪  受取自身是為佛子行
若人于我說諸不悅音  遍及三千世界作宣稱
然而當以慈憫之心力  說彼功德是為佛子行
即或有人從於眾會中  揭發過失宣說惡語等
於彼當生真善知識想  恭敬頂禮是為佛子行
若我猶如親子愛護者  返而視我如同見敵人
待之如母看護患病子  猶加慈憫是為佛子行
與已平等及或低下眾  以我慢力於我作欺淩
將彼如同上師置我頂  極其恭敬是為佛子行
生活貧困他人常欺淩  遭受艱辛病痛魔障頻
返將眾生苦樂攝自身  毫無畏懼是為佛子行
美名傳佈眾皆作禮敬  獲得財寶等同毗沙門
但見世間豐譽非堅實  了無驕矜是為佛子行
自心貪嗔敵怨未調服  調服外界敵怨反增勝
故而當以慈愛悲心軍  調伏自續是為佛子行
貪之功德猶如鹽水同  隨所飲用乾渴亦隨增
故於一切生貪物品等  當即捨棄是為佛子行
此等一切顯現皆自心  心性從本遠離戲論邊
知已於彼執持標相等  決不作意是為佛子行
倘若值遇適意可愛境  猶如夏季所現之彩虹
雖現美麗見彼不真實  捨棄貪戀是為佛子行
各種痛苦夢中喪子同  惑境執為實有誠艱辛
故而值遇不順因緣時  視為迷亂是為佛子行
為證菩提尚需捨身命  何況身外區區諸物品
故當不圖果報異熟等  發放佈施是為佛子行
若無戒律自利尚不成  欲作他利誠乃失笑境
故當了無世間希求心  護持戒律是為佛子行
希求受用善果佛子眾  作惱害者皆與寶藏同
故於眾皆了無憎惡心  修行忍辱是為佛子行
即便專修自利聲緣眾  亦見如救頭燃之勤勇
為利有情進則功德生  故當勤作是為佛子行
依仗具足寂止勝觀力  知彼堪能摧毀煩惱境
于真超越四種無色定  當作修行是為佛子行
若無般若余五波羅蜜  成就圓滿菩提非堪能
當具方便三輪不分別  修行智慧是為佛子行
倘於自身迷亂不觀察  行者外相或成非法行
故當時常觀察已迷亂  悉皆斷除是為佛子行
倘若由彼煩惱自在力  說他佛子過失亦損已
故于入大乘道士夫過  不作談論是為佛子行
為得利養相互起紛諍  聞思修之功德退失盡
故當于諸親友施主家  斷除貪心是為佛子行
即便粗語惱害他人心  亦能毀壞佛子所應行
故於他人不喜之粗語  悉皆斷除是為佛子行
成無明習對治亦難轉  念知士夫當持對治器
貪等煩惱初念才生起  當下剷除是為佛子行
總之于何威儀作何行  自問已心此時是何等
時時具足正知與正念  成辦他利是為佛子行
如是精進所成善業眾  為除無量眾生之苦痛
仰仗三輪清淨般若智  回向菩提是為佛子行
追隨一切經續論典義  以及一切正士之所雲
將諸佛子所行三十七  為利學彼道者而著成
智慧低劣所學寡少故  未作智者所喜之詩文
然依經及聖士所說語  想此佛子行論無違亂
然則佛子廣大諸法行  乃是劣慧如我難測境
若有相違未釋罪咎生  祈請一切聖士住寬忍
由此所生善業令眾生  仰仗殊妙勝俗菩提心
願成不住有與寂邊者  與尊怙主觀音悉同等
此乃為利自他故,由宣說教理之僧人無著(薩迦•妥美桑波
大師)著筆于水銀寶洞之中也!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薩迦•無著大師 造頌
年龍上師父母仁波切 講授
毗盧遮那阿貝迦那伽羅 口譯
(講於二零零零年九月)
首先,為了等空的眾生都能於此生之中成就究竟菩提的緣故,發無上菩提心。於此發心之門當中,斷棄一切聽法的散亂,而具足一切聽法的威儀,開始聽上師的講授。
在講授本論之前,先作概要介紹。本論總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首義,介紹本論標題的意義,就是這個論著的名字;第二部分論義,正式的解釋論文;第三部分尾義,就是做圓滿回向的支分。
第一部分:首義
首義是釋題,就是開講《佛子行三十七頌》這個題目。那麼,“佛子行”這幾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呢?佛,指的是我們無比的能仁、出有壞、正等覺、釋迦牟尼佛。子,指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佛有三種弟子:身之子,就是羅睺羅尊者;語之子,指的是一切聲聞、大阿羅漢眾;意之子,指一切菩提薩垛這些聖眾們。這三種弟子全部都是佛子,但這些佛子當中最殊勝的佛子稱為菩提薩垛。這樣的佛子,依靠何等的行為,獲得究竟圓滿覺悟的果位,就稱為佛子行。由無著大師把佛子行總攝為三十七種頌詞的方式給大家作為講授,即《佛子行三十七頌》。以上是為《佛子行三十七頌》釋題,就是第一個部分首義,已經圓滿講訖。
第二部分:論義正文
分成四個科目:第一科目是敬贊和立誓造論部分;第二科目是論的自性。
現在開始講論義正文的第一科目--敬贊和立誓造論部分。
首先是如何頂禮的支分。開始是:
那謨洛格瀟 雅!
“那謨洛格瀟 雅”,就是敬禮觀音菩薩的意思。觀世音菩薩是一切諸佛大悲的自色,也是一切大悲心所攝集出來聖者的形象。如果說在修行佛法當中能夠生起大悲心的話,當是以此加被而成。因此,這個時候,稱為殊勝本尊的觀世音菩薩,在他面前頂禮,能夠驅除造論中的違緣,而且獲得加持和悉地。然後,開始正式做頂禮。下麵有四句頌詞:
誰能洞見諸法無來去 又能惟於利生作勤勇
殊勝師及怙主觀音前 恒以三門恭敬作頂禮
這個頌詞字面意思是這樣的:“誰能洞見諸法無來去。”這個“諸法”指的是我們所知的一切諸法,它的自性是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生不滅的,遠離八邊戲論。這是如觀世音菩薩等一切諸佛的內證智慧,能夠以這種無分別的智慧,洞見一切諸法遠離八邊戲論,令本來清淨的自性都明瞭現前。雖然他能夠如此洞見一切諸法的實相,但又能夠因為大悲心的力量,為了利益一切如幻的眾生,生起勤勇。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的緣故,示現各種大悲幻化之相。那麼,這個時候敬禮於殊勝的上師和這樣的大悲心的自色無別的觀世音菩薩面前,以“三門”也就是身恭敬和掌頂禮,語恭敬頌念祈請,意恭敬觀想祈禱,如此來不間斷地恭敬做頂禮。這就是頂禮的支分。
然後就是第一科目的第二個支分—為何立誓造論。
立誓造論的四句頌詞是:
利樂生處圓滿大覺等 悉因修行正法乃出生
彼亦仰仗通達己應行 今當明示一切佛子行
利,指的是暫時地為當生的利益;樂,指的是究竟地獲得解脫的安樂。那麼,這一切的生處、源泉就是成就一切諸佛智慧的圓滿大覺,一切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的聖者們,他們成就了這樣的果。而成就這樣的果是什麼原因呢?他們都是因為如理地修行各種資糧道,趨向無學道。從開始修集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然後懺悔一切業障,到障淨福德和智慧資糧圓滿,才得以究竟成佛的。那麼,他們是如何依靠正法來修行的呢?就如此頌所說—“彼亦仰仗通達已應行”。他們所做的首先是以大悲心為根本生起了菩提心的法行,其中修習兩種資糧是他們法行當中的根本資糧。根本資糧有方便資糧和智慧資糧兩種:方便資糧指六度當中的前五度,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種,稱為方便所攝的有所緣的資糧;以智慧所攝的無所緣的資糧稱為智慧資糧,就是第六度稱為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度就是究竟圓滿資糧的修行。
一切諸佛都是這樣修行的。我們現在趨入大乘道來修行佛法,欲以此生成就無上大覺的一切後學者—佛子們如何能得以究竟成佛呢?當然是修行的時候要按照一切諸佛聖者的修行道路,追隨其後,按照這樣的方式來修行才可以。所以,為了讓大家都能知道如何修行的緣故,佛子水銀洞的無著大師依靠續經以及意密的解釋,佛陀的教證和理證結合在一起的方式,為大家做廣的開顯,這就是立誓造論的支分。(待續)
——年龍上師父母講授《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全文刊載 ——



1. 轉貼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9f8f80100cwko.html 簡體轉繁體
2. 原文有(封面)照片一張 但不會轉貼照片 煩請學長移駕親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